宜昌的魅力,来自于“高峡出平湖”的峡江风光,来自于这片大地上经久不衰的荆楚故事,来自于横亘长江之上的三峡大坝,当然还来自于在宜昌流淌传承千年的诗词墨香……宜昌——中国汉语诗歌的源头——似乎就是浸泡在诗词里头的!
李白离开家的时候,川西平原上莺飞草长,正是春光明媚,而船过三峡时已是落木萧萧,秋来霜下,他在三峡的山水间盘桓已历半年。
不过,他却没有丝毫悲秋的情绪,而是一派山明水净、寥廓高朗的景象,巫山高入云天,巴水急流滚滚,一腔喟叹溢于言表。
“的的明月水,啾啾寒夜猿”,洁白的月亮,清澈的江水,凄厉哀怨的寒夜猿声......这也是如今波澜壮阔的长江三峡在另一个时空与情景下的生动写照。
江雾朦胧,静静弥漫在江面上。一轮明月斜挂江楼之上,山影倒映在滚滚长江之中。一切显得都是那么静谧与祥和。
在三峡大坝截流之前,西陵峡曾是三峡之中最为险要的地方。礁石林立,浪涛汹涌,两岸怪石横陈,滩多流急。
我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峡江号子,便是拉船纤夫们在如此险峻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生命赞歌。
如今的西陵峡水势平缓、古木森然,游船一路经过兵书宝剑峡、牛肝马肺峡、崆岭峡等峡谷,荡气回肠的气势让游人屏息仰止,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永远让人惊叹。
三游洞,素来享有“长江三峡第一洞”的美誉,其名字也大有来头——前有白居易、白行简、元稹“前三游”,后有苏轼、苏洵、苏辙“后三游”。
三游洞地势险峻、景色奇丽,洞内岩石姿态万千,诗文满壁,吸引着后世文人墨客纷至沓来,吟咏留墨,赞江山俊秀,抒人生感怀。
三游洞顶,临下牢溪口的山峰上,有一座重檐三叠、金瓦朱栏、由“品”字形三亭组合的亭阁,这便是“至喜亭”。
至喜亭始建于宋朝,为的是方便船夫和商旅休憩。景祐四年(1037年)文学家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,专为此亭撰写了《峡州至喜亭》记,使此亭成为宋代峡州三大胜境之一。
今日至喜亭,独特壮观、新颖别致。亭中立有新镌刻的《峡州至喜亭记》石碑,沿螺旋形扶梯,登临远眺,既可观赏壮丽的峡光山色,又可看到宏伟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全貌。
位于宜昌市远安县城西南3.5公里处“依山而居,揽山望月”的鸣凤山是一座险峻、秀美,融道教文化与丹霞山水风光于一体、与武当齐名的仙山。
两面朝阳,三面环水,四面断崖,五龙拱顶,典型的丹霞风貌,山体色渥如丹。登临山顶,极目眺望,一水九曲环绕于下,莽莽苍苍,天地悠远,开人襟怀。
碧绿如带的清江,酷似土家少女的盐女神岩,充满神奇传说的武落钟离山,是长阳土家人民祖祖辈辈繁衍生长的地方。
本文由宜昌新闻网编辑